
科技这场马拉松,美国一直跑在前面深圳配资,一边跑还一边回头嘲笑别人落后。可现在,中国不声不响就追了上来,不但并肩跑,还时不时超过去一点。
美国瞪大眼睛,看着中国从芯片、AI、量子计算一路杀出,开始慌了,制裁清单一拉就是上千家,像是想用鞋带绊人家脚。
结果,绊得不多,反倒把中国给逼得更强。西方媒体憋着,专家学者却开始松口了——原来,中国远远落后美国的时代,是真的结束了。

清单拉长了,反倒把中国推上去了
2018年,美国开始对中国高科技企业“下黑手”。华为、曙光、浪潮、智源研究院等头部企业,相继被拉入“实体清单”。
到了2025年3月,美国商务部发布最新一轮制裁,名单一拉就是12家企业,连研究机构都没放过。
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、宁畅信息产业、中科可控、浪潮集团子公司全在其中。华为更是常年榜上有名,旗下多个关联企业一同被列入。中科曙光的上榜次数更夸张,已连续五年,涉及企业达7家。

美国不是没招,是招数太狠,一出手就奔着“断代”去了。AI、超算、量子计算、服务器、芯片,一个不落,照单封杀。核心意图也写在脸上:封锁全产业链,让你断粮断水,别想出头。
可现实却打脸了。越打压,中国越反弹。国家层面,启动了政企协同、生态自建的大突围战略。企业不再等靠要,集体“自我进化”,哪怕零部件断供,也能靠“以软补硬”活下来。
以华为昇腾芯片为核心的国产算力平台,带动了大模型企业、AI基础设施企业协同开发,实现硬件层的国产替代。
数据上也清楚明白。2024年自然指数科研领导者榜单显示,中国科研份额达到32122,远超第二名美国的22083。而在2015年,中国份额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。

十年拉锯,美国试图压中国,结果却是把中国科技生态链全给“逼”了出来。清单越长,反弹越强。
封锁带来的不是倒下,而是突围。封不住的方向,开始转向科研质量的角力——而这正是中国的节奏。
自然指数爆表,西方先慌了
真正让西方开始不敢吱声的,不是某一个产品的领先,而是整个科研体系的彻底成熟。
2025年6月,《自然》杂志总编辑玛格达莱娜·斯基珀对新华社承认,“中国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系统性投入,已经构建出全球最强科研生态之一。”
如果说以前中国靠的是“买技术”,那现在靠的是“出成果”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在AI、超算、量子信息、北斗导航等核心领域,全部实现自主体系内的突破。

自然指数公布的全球十大科研机构中,有8家是中国的,中国科学院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。
美国本来指望“技术断供”能拖住中国。结果,2023年之后,情况开始变味。人工智能成为转折点。美国以为高算力被掐住,中国AI就只能在实验室转圈。
万没想到,DeepSeek横空出世。这个国产大模型,在没有完整GPU供应链支持的情况下,硬是靠技术调优和算法优化冲进全球第一梯队。
麻省理工人工智能专家马克斯·特格马克直接表示:中国在AI大模型等前沿领域,已“成为领先国家之一”。法国米斯特拉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也说,“中国AI对欧洲有极大启发。”

而更让西方坐立不安的,是中国在科研国际化上的主动权。自然指数显示,2015—2023年,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合作的自然科学论文数量增长132%。
这背后的含义,不只是科研成果的增加,更是中国科研“带着区域一起走”的能力增强。
中国不再等技术引进,而是在主动塑造国际科研秩序。美国仍在搞技术冷战,中国已经搭起技术合作的舞台。西方忽然发现,中国不再“追赶”,而是在某些跑道上“掌舵”。
不是“突围”,是直接换道超车
美国原以为能“卡住中国”,但真正困住的,是自己。这几年,它搞了芯片法案、对等关税、技术禁运、海外封锁,一套组合拳下来,不光没打压中国,反而拖慢了自己。
尤其在2025年自然指数发布后,美国科研圈内部声音变了,开始反思,“过去的战略,是不是帮了倒忙?”
而中国这边,“卡脖子”变成“补链条”。以AI产业为例,光靠算法优化还不够,中国正推进“国产算力—数据协同—模型创新”三位一体的系统突围。

两会期间,代表们提议,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国产芯片,给使用国产算力的大模型企业减税。
数据共享也成为重点。政务、医疗、教育的数据壁垒,正在被统一格式打通。未来,中国AI数据生态将自成体系,不再依赖西方训练集。
中国这波科技崛起,核心不是“填坑”,而是自己改地图。美方卡GPU?中国就重构算法。美方断芯片?中国推本土制程。每次封锁之后,出来的都是“升级版”。
最终,美国自己发现,中国已经换道了:不是跟你抢跑道,而是建新轨、开新路。比如北斗打破GPS,5G标准反超高通,量子通信拿下全球首发。

这些年,美国一直想用旧秩序压住中国,但新技术规则一变,旧秩序就没用了。
眼下,中国科研人才储备全国领先,科研产出连续多年全球第一,AI、芯片、空间科技三线并进,美国一边拉清单,一边在清单里找不出有效选项。
这场全球博弈,西方本来想主场压制,没想到被中国拉到“新场地”。在这里,美国做主的时代,已经落幕了。
参考资料:
特稿丨中国科技进步的世界注脚——从自然指数看中国“十四五”科研成就.新华网.2025-6-25
美国科技制裁的本质与中国突围路径:构建自主生态链的紧迫性.凤凰网.2025-3-28
张思、林铮宇、唐中柱:“为何美国可以制裁中国的企业深圳配资,但制裁不了中国的产业?”.观察者网.2025-4-26
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